当下时代的离婚率越来越高。数据显示,2021年全国平均离婚率竟然达到39.33%,甚至个别地区达到50%、甚至60以上。
当婚姻破碎,你有没有想过,你应该保全的是什么?
有人说,应该保全财产和利益少受损。有人说,应该保全孩子不受伤害。也有人说,应该保全双方的关系不要进一步被破坏变成死敌。
但是,当你真正遭遇婚姻破碎,你最应该保全的是自己的自我品质——在离开关系后快速成长,确保自己能独立面对未来,面对人生。
咨询室里,小媛(化名)失声痛哭,无法自已,她说:
“我们一直以来都好好的,不知为什么他昨天突然提出要分手,他说过不下去了,想好了……”
她自述,她和丈夫认识并结婚6年了,孩子才一岁多。她认为之前的感情一直都能相敬如宾,但不知为什么突然被丈夫提出离婚。
类似的现象其实并不少见。平日里婚姻关系波澜不惊,偶尔有小摩擦,但双方还都能调节过来。
但进一步了解后发现,其实上丈夫早已经对婚姻不满,觉得在夫妻关系中过于压抑。
丈夫说:我已经忍受了很久了,只是没说出来。
丈夫是回避型依恋人格,妻子是焦虑型依恋。日常里妻子较急躁、焦虑,事事想让丈夫听自己,需要对关系的掌控感。结果妻子越焦虑越想“抓住”,丈夫越想“逃走”。
当下的年轻夫妻多是90后。这一代人从普遍规律来说,要比70后前后的人更自我,个性更张扬,也更无所畏惧,但是婚姻观念也普遍更“松散”,更容易“破碎”。离婚率逐年增加就是证明之一。
当下婚姻观念日趋淡薄,离婚的概率大大提升。家庭观念日渐松散,很容易因为一些小冲突或无关痛痒的事而走向关系断裂。
正如小媛的婚姻遭遇,离婚其实并不是完全没理由的,但当下的离婚里,也确实有一些看似不可理解的理由,仔细了解,其实也就是一些“小事”,甚至是一些不是理由的理由。
有一种理由是:我希望能如婚前一样自由。
婚姻是一种契约,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,是男女两性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,是“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或法律或社会风俗习惯所承认的、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,男女两性结合为夫妻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”。(引自百度百科)
婚姻既然是一种组织和契约,那么,它就有约束,有责任,也有义务。这样的责任与义务自然会挤压单身年代的“自由空间”。
但,有一类丈夫却仍然幻想婚后能如婚前一样自由。
小王就是这样的人,他说:我不想自己在婚姻里约束太多,我无法忍受没有个人空间,我不能如以前那样每天和哥们喝酒、抽烟了。他向妻子提出了离婚。
妻子原来以为,丈夫向往自由、朋友较多,是外向、阳光的表现,与丈夫结婚也“得益”于前任男友——是一个无社交的封闭型人格的人,太无趣,没想到选择婚姻时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。
“如婚前一样自由”本身就是一种极端自私的想法。婚姻只要一产生,就意味着约束与幸福同时产生,我们既需要有家庭责任的约束,也同时能享受婚姻带来的相互照顾、扶持的温暖。
有一种原因是:我希望你眼里只有我的家。
从心理上说,忠诚是一种自体对重要客体的从属品质。这个重要客体包括夫妻、父母、领导、国家等。合理的忠诚应该是彼此间,你对我、我对你的相互属于。
罗曼•罗兰说:“婚姻的唯一伟大之处,在于唯一的爱情,两颗心的互相忠实。”
但有夫妻却在相处中变成了只对一方的忠诚,比如妻子必须忠诚于丈夫,而丈夫并没忠诚于对方的自我要求。比如丈夫说:你嫁给我,必须以我家为主,凡事我家为大。
小琴(化名)的丈夫就是这样的人,她说:“平常日子在小家里过也就罢了;但是所有的节假,一年到头,几乎他都不去我家。”丈夫说,是妻子嫁给了他,不是他嫁给了妻子。
因为几次争吵,小琴希望获得平等的照顾父母的权利,丈夫却大言不惭地提出了离婚。丈夫不可思议的行为,让小琴很愤怒,终至彻底断了婚姻维系的念想。
这是典型的“偏执性忠诚”心理,只允许妻子忠诚于自己,却不允许自己照顾妻子。在这样的丈夫心里,眼里只有自己,只有自己的家重要,无疑是非常自私的。
有一种不开心叫:你无法提供妈妈般的爱。
婚姻中有一种难受叫,嫁了一个“巨婴”男人。
武志红著作《巨婴国》中有句话:共生心理,在巨婴身上的表现之一就是“到处找妈。不愿生活自理,总想找人照顾自己,帮自己‘擦屁股’”。
这样的男人没有担当,成长中被父母照顾得太周全,以至没有主见、懦弱,还很自恋,颐指气使,视面子如命,需要被夸,“顺毛驴”一个。
小琴的丈夫除了“偏执性忠诚”外,还是一个“巨婴”般的男人。刚认识时,她觉得对方温和、友善、孝顺长辈,愿意听话。没成想,结婚后,“巨婴”的个性简直要了她的命。丈夫要事事以他家为主,结婚后没给她家买过任何东西或礼物。
经过五年的婚姻生活,她终于明白,老公要找的不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妻子,而一个全方面照拂他的保姆型的妈。更糟糕的是,丈夫并不认为是自己的“巨婴”问题,反而责怪妻子不能给他妈妈般的爱与所谓的“包容”。
我们知道,婚姻情感里需要相互照应,甚至需要做彼此的“精神父母”,也即:偶尔丈夫做做妻子的“爸爸”,给妻子足够的体贴、照顾,让妻子享受女儿般的宠爱;妻子偶尔当当丈夫的“妈妈”,给丈夫温柔的港湾,温馨的呵护,享受妈妈般的温暖。
遗憾的是,有的人把它解读为长期性的、恒常性的相处模式,这就在会现实层面导致一方变了另一方的妈,一方成了另方的爸。这种模式无疑是有悖于夫妻平等相爱的情感模式和出发点的。
最近一部网剧《庭外·落水者》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:
“婚姻从来不保护爱情”。
婚姻是婚姻,是法律赋予夫妻双方责、权、利的定义。婚姻源于爱情,但当爱情没有了,婚姻就有解体的危险。但婚姻按法律形式存续着,并不保证爱情永恒。
那么,当婚姻破碎,我们最应该保全的是什么?或者说,我们最应该调整改变的是什么?
首先,重新审视感情模式,及时调整止损未来。
我们的情感模式可能源于我们的原生家庭,也可能来自于现有的婚姻。工作繁忙,时光匆匆,我们都不经意间过了很多年,而没有停下来觉察自己。
尽管所有的婚姻都不完美,都“一地鸡毛”,但是,当你发现自己的情感婚姻模式不对时,还是需要你及时STOP,停下来。如果无法承受这个婚姻模式带来的伤害和痛苦,就需要考虑及时止损。
电视剧《三十而已》中的顾佳是个牺牲型的女人,为了丈夫许幻山的事业,甘愿做他背后的女人,付出所有,但当丈夫喜欢上了别人时,她发现自己错了,骨子里的倔强让她无法继续这段婚姻,她选择了离婚。
丈夫曾经是个让顾佳着迷的人,他说:"我没有靠山,我就是自己最稳的靠山。"“我会用我一生去爱你!”但他许下的这些誓言,却只是幻象中的山,一点也靠不住。
其次,打通心里的“卡点”,勇敢面对并改变自己。
成长过程中的“卡点”如果没修通,将会在婚姻冲突中被激活,被激活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好,就会成为婚姻中无法逾越的创伤事件。
当离婚来临,你需要勇敢面对自己。更深层的是,你需要面对自己害怕的部分,这就是你的心理“卡点”。这个“卡点”犹如一棵树上的“结”,是过去的伤口,只有通了,营养才续得上,树才会继续成长。
比如顾佳,虽然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,成为全职太太,但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成长“卡点”一直在影响着她,就是:
有着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的她,骨子里是倔强的、不服输的。所以她才是丈夫公司运营的隐形的“掌舵人”,而这样的角色感和要求,显然与有些佛系、浪漫的许幻山是相冲突的。
如果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成为一个随意些的、真正甘当幕后太太的人,她的婚姻也许会让大家一直羡慕下去。当然,如果那样,就不是她了。
一个人最害怕的就是,你还是你,而我已经不是我。
最后,需要学会自我成长,真正提升自我价值。
当婚姻破碎,作为女人的你最应该保全的是作为女性的自我品质。你需要学会立足当下的困难,直面自己,找到成长价值和方向,做最好的自己。
黑格尔说:“婚姻实质上是伦理关系,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”。
有的婚姻能让你温暖,是你的避风港湾,有的却只能给你伤害。婚姻只给了你法理意义的结对子的关系。
破碎的婚姻只能让你在受伤痛苦后,获得被迫型的成长,但从人的长远的一生来看,这样的成长仍然是有意义的。
一个人终其一身,最重要的是价值感和归属感。而当婚姻破碎,归属感自然失去,剩下的只有自我价值感了。
我们在关系中获得归属感,在自我中找到价值感。前者向外求,后者向内求。
在学会成长的路上,自己才是最可靠的。
另因创作需要,个别图片引用自网络,若有侵权,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,可联系作者或本站,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